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

台大婦產科醫師林明緯:當一個好醫生,要先學會做人



照片提供/林明緯

原文刊登於台大職涯中心電子報66期

在陰晴不定的春日午後,聽林明緯談起他的醫生經,眼前突然出現一個畫面:一個競爭激烈的比賽現場,守門員處於備戰位置,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,嘗試以飛撲、跳躍、撲街等高難度動作,接住來自四面八方,各種奇怪角度的飛球。

他們個個力道十足,曲折強勁,且來自於生命底層,對身體最基礎的吶喊。

 懂得人情事故
72年次的林明緯,笑起來眼睛小小的,但隱藏在眼鏡底下那微小堅持的光卻清晰閃耀。

從當實習醫生披上白袍的那刻起,即不停地和死亡奮戰。當其他朋友剛當完兵,開始人生第一份工作的菜鳥生活時,25歲,還在當住院醫生的林明緯,正學著宣告病人的死亡時間。

在他口中,醫生不只是如一般人想像的醫治疾病,更是好好的做人與醫療資源的管理者。面對一位髒兮兮的病人,除了治病,他還會想著,社工師要不要介入?營養師需要加入討論嗎?心理師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在醫療教育體系裡,醫生是一個team leader,必須對醫療資源做最好的分配與拿捏。

台大是台灣醫療的最後一道防線,因為無法拒絕病人,所以必須理解每個人的需求。有些人希望可以留下最後一口氣;有些人需要多花點時間陪伴。若因病床不夠,遇到可以出院的病人,也絕不能簡單的說:後面還有很多人在等,而要轉換成另種溫暖舒服的語調,讓他知道,醫院病菌多,回到家休養比較舒服,站在病人的角度設想。

這不只是學醫,也是學人情事故。

在同儕的支持下建立自信
人情事故不只展現在和病人的相處上,更在層層的醫療體系裡。身為總醫師的林明緯,下有住院、實習醫生要帶,上有主治醫生、主任要負責,他說自己得同時學習往上、往下管理。

往下管理容易理解,但往上管理是什麼?林明緯解釋,往上管理就是要知道上司在意的是什麼?理解老闆看事情的角度,可讓自己跳脫螺絲釘的角色,擴大格局,預測事情的後續發展。

和同儕的支持與互動,則可讓自己掌握事情的進展。「如果是自己沒做好,那就有改變的動力,但如果做了九成還被罵,也就不要太苛責自己。」如此便不會陷入被罵就自我懷疑的負面迴圈裡,建立一套即使遇到魔鬼老闆也不易被動搖的自信,判斷問題來源,長出信心與勇氣。

不只醫病,更要醫心
生病是一種對自我失去主控權的事,面對著不聽使喚的身體,因此醫生不只要醫病,更要醫心。林明緯說:「醫生就像一個mentor,治療症狀的背後其實是要讓病人找回身體的主控權,讓他的痛與苦被理解、被關心。」

「若治療的過程沒能讓病人安心,即使症狀改善,他還是會因為擔心而到處看醫生,這種shopping醫院的模式,是一種醫療資源的浪費。」林明緯補充說道。

在他眼中,醫病關係其實就像老師跟學生,醫生必須很有耐心的把訊息慢慢告訴病人,讓他了解身體發生了什麼狀況而我們打算怎麼做,使疾病不只是教科書上的科學論證,而是一種合乎邏輯並且是病人可以理解的生活事件呈現。如此才能建立病人的自我洞察力,將生命的主控權交一半回到病人手中。

當住院醫生時期,應該要養成一種「病人病情的好壞跟我有直接的關係」的責任感再加上病人重新建立起對身體的洞察力,則良性的醫病關係便生成,病人跟醫生站在同一陣線,共同攜手努力。

但更難的是,一路陪著病人歷經了開刀、治療、復發等漫長過程,最終卻面對著難以改變的結果,也要懂得適時的放手。

因為,「懂得放手,才能善終。」林明緯顯露出成熟卻豁達的表情。


理解自己的終極關懷
在現今健保與醫院財團化底下,台灣的醫療環境與醫生待遇已大不如前。回想當初讀醫的初衷,林明緯說大學聯考完,他買了本台灣100個名醫的訪問集,從中看到犧牲與奉獻的精神,讓他在年紀輕輕的十八歲,即開始思考自己的終極關懷。


在台灣醫界長期四大皆空(內科、外科、婦產科、兒科無人)的情況下,林明緯選擇了婦產科作為專業,他說:「你去當醫美,少你一個不會有什麼差別,婦產科那麼缺,差一個就差很多。」

當醫病關係被視為消費者關係、醫療糾紛時有所聞、醫生的待遇與聲望雙雙下降時,認清自己想要的生活與終極關懷是極為重要的。尤其醫療體系強調標準的SOP流程,沒有任何嘗試犯錯的機會,無論在精神、體力或壓力上都是很大的負荷。

所以,成績好能考上醫科就真的適合當醫生嗎?林明緯說:「其實當醫生只要中等聰明就好,重要的是要能follow the rule。學校老師們常說,他的同學都是什麼上市公司大老闆了。而我也是進到醫學院才發現同學們各各都很厲害,不只會讀書,還有鋼琴演奏家。」

從小時候,為了保持好成績要比別人多花點時間來念書,到成為專業醫生的十幾年養成過程,如果沒有使命,而僅用經濟利益來衡量,根本就不成比例。

因此,想清楚為什麼要走這條路是很重要的,尤其實習醫生是成就感與價值感最低的時候,只要一個血沒抽好,所有家屬都圍上來指指點點,醫生、護士也會使喚你做各種雜事。

每個看似權威、專業的白袍醫生,都經歷辛苦且費時的養成過程,對林明緯來說,這就跟少林寺的修煉一樣,要慢慢磨練、忍耐、學習,待時機成熟,便可以獨當一面。

他建議所有同學,要清楚自己的個性、人格特質、終極關懷與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。喜歡服務,見到別人因你努力而微笑的人,才會從中得到樂趣。

大自然是出口
在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,只要一放假,林明緯便開著一台小March上山下海,跟老婆往戶外跑。個性中帶點調皮與叛逆的他說:「大自然是我的出口,我喜歡觀察雲,雲沒有被規定一定要怎麼動,大自然就是一種千變萬化、和諧的狀態。」



他不在醫院,就在往大自然的路上;不在往戶外大自然路上,就在家陪老婆;不在家陪老婆,就在書店裡買書。他說買書有種shopping的快感,尤其對歷史有興趣,喜歡知道在時代切面下的動能與局勢變化。

他喜歡把事情放在大歷史、大格局裡看,就像他的白色少林寺說法一樣,唯有把眼光放遠,才不會陷於一時的抱怨中,馬步紮穩,未來才有更多的發揮。

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無法預知會吃到什麼樣的口味,正如醫生永遠無法預知會遇到什麼樣的病人。

但可以做的,便是盡其在我,扮演好每一階段的角色,並在適當的時候,咬下一口巧克力,輕輕的放手。



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