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

宅的很有歷史感-訪政大台史所教授李衣雲


照片提供/李衣雲

原文刊登於「台大職涯中心電子報61期」

雙子座的李衣雲,有雙慧黠又帶點任性的眼睛。 喝紅茶拿鐵加珍珠前,會在心裡天人交戰一番。見到剛領養回來的三個月小貓,會親暱的呼喊著他的名。

散著陽光的美麗午後,相約在李衣雲的家中,陷在米白色的柔軟沙發裡,岩漿巧克力蛋糕與檸檬塔隨伺一旁,不怕生的麻糬(小貓)不時在身邊跑來跳去,猶如漫畫或小說裡的第一頁,引人入勝卻又還來不及鋪陳細節。

順著她純粹清雅的好聽聲音與輕鬆語調,我一步步的踏入,李衣雲所構築,關於漫畫、學術、歷史的真實人生。



學者是職業,同人才是本質

「如果不是那篇文章,不會有人知道我是同人女(註一)。」李衣雲指的是2008年《聯合報》記者何定照寫的「求學路同人女」報導。



在網路鍵入李衣雲三字,可見不少與漫畫有關的文章與訪問。在政大台史所任教的她原想說:「不要讓大家知道我的同人身份。」但就像她曾在受訪時說過的「學者是職業,同人才是本質。」既然是本質,就很難隱藏收納。連學生都直接在下課後問:「老師,你最近看什麼漫畫?」

經歷過漫畫審查制度,學術圈對漫畫研究的鄙夷(當時覺得研究文化就得研究高級文化),解嚴開放等階段。雖然社會已日趨多元,但剛回台灣時,李衣雲心中的警總仍在,碩班以漫畫為題被同學訕笑、質疑的陰影還遺留心底。

但就像不想一直活在父母的光環底下(父親是有名的歷史學者李永熾;母親為台大中文系教授方瑜)李衣雲漸漸卸除了讓學術圈知道自己是同人女的防備,甚至大方展示她對漫畫的熱情與研究成果。2012年一連出版了《讀漫畫》(群學)、《漫畫的文化研究-變形、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》(稻鄉)兩本書。

所有的突破都來自於自信。李衣雲說,以前當人家說她是某某某的女兒,或說她因裙帶關係而獲得某些機會時她都會很生氣。但這幾年,她開始理解到,如有兩個條件相同的人,一個比較被大家所認識,大家當然會選認識的那一個,這是人之常情。但重要的是,自己是真的有能力,能把事情做好。

這份不與人起舞的自信,同樣作用於她的最愛-漫畫上。即使漫畫在社會上仍屬邊陲與青少年讀物而不受重視,學術圈裡對漫畫的友好度也不若電影、舞台劇等大眾文化,李衣雲仍持續的看漫畫、研究漫畫,以多年的研究基礎與信心勇氣,實踐漫畫作為好研究題材的各種可能。

跑了一圈,回到學術界
社會系念的很開心的李衣雲,順其自然的念了研究所,還到蘇格蘭愛丁堡研讀博士。不過,英國的師徒制讓她很不適應,讀了一年,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後便休學回台。

回國後,她陸續擔任影劇記者、電視台公關、雜誌採編等職務。實際的工作經驗,讓原先多在學術圈裡的她很受衝擊。尤其跑影劇線大家都只注意光鮮亮麗的外表,她說:「很多資深記者穿的甚至就跟明星一樣,好像這樣才會跑到新聞、獲得認同與尊重。」

這讓一直讀著社會學,強調本質的李衣雲很困惑。「Marx不是說,一個人喜歡我們的本質,才是真正愛我們的嗎?」她一邊工作一邊觀察,看到社會上各種因外表、地位、階級而帶來的人情冷暖。「這個工作很容易迷失,很多記者以為人家對你好是因為你自己,所以就離職去開公司、做生意。結果一離開,根本就沒人理。大家在意的是原來公司背後的資源等現實條件,而不是你個人。」

最後,李衣雲選擇回到相對單純,且需不斷保持理性思考的學術圈裡。既然不適應英國環境,就到漫畫大國日本去。

但即使是如日本和台灣有文化親近性的國家,李衣雲也經歷過一段不小的適應期。她說:「日本人都面無表情,不會表現出真正的心意。」她很仔細的區分了日本「朋友」和「知人」的差別。「我們在台灣,只要認識的人就會說這是我的『朋友』,但對日本人來說,那只是『知人』。」在日本,人與人的界線分明且不親暱,從「知人」到「朋友」需要很大的跨步。

雖然每天都得進老師的研究室報到,學長、學妹的關係也看似緊密,但工作上的接觸卻未必能延伸到私人的交往上。好在李衣雲很耐得住寂寞,在理解日本的交友文化後,充分發揮宅之本性,順利以台灣戰後哈日現象為題取得博士學位。




理所當然的歷史意義
不同位置,有不同思考。即使可以一個人自處,提起博論後期的研究壓力,李衣雲仍以很慘來形容。但那段很慘的日子, 卻是她現在最幸福事情之一。

平常在台灣忙著教書、做研究、處理各種行政事宜的李衣雲說:「原來,只寫論文是這麼愉快的事。」2011年到日本進修半年,不像在台灣生活的追趕跑跳碰。在日本,李衣雲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做研究、過生活。她自嘲在台灣,大學教授就像24小時便利店,每天腦筋轉個不停,還要集點換公仔,用論文點數換取升等機會。

她總是把話說的很輕,但輕盈背後卻蘊藏著深刻的思考。不只24小時便利店的學術自嘲,她最常跟學生說的是:「不要把『有』當成理所當然。」她要學生們知道,現在可以悠閒騎腳踏車的馬場町,曾是槍決政治犯的刑場。到獅子林瘋影展時,也別忘了,那裡曾是拷問政治犯的監獄,狹小的空間裡,擠著滿滿數十個人,每個人都只能站著睡覺。

「不要把現在的自由當成理所當然,沒有體會,至少可以想像,沒有想像,就會失去同情心,沒有同情心共同體就解散了。」李衣雲用柔軟卻堅定的語氣說。

於是我們得以看到,這位承認自己很宅的同人女,不只活在漫畫的虛擬中,也活在真實無比的現實裡。不只活在現實裡,也活在充滿歷史脈絡的場景內。正是如此扎實、認真的面對現下社會與過往歷史,才得以成就出《讀漫畫》裡,一篇篇從漫畫題材提煉、定錨出的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。


從小時候把漫畫夾在課本裡偷看,到碩士、博士乃至於現在以漫畫為研究題目。曾在業界轉了一圈的李衣雲,選擇回到學術界,且始終和自己的最愛-漫畫站在一起。

寫到這裡,我猜想,李衣雲應該會轉著靈動的眼珠說:「我也愛看小說啦。」是的,沒有人只有一個面向,雖然媒體都只呈現最顯眼的那一面。訪談結束前,她推薦了史實考究,以日治後期為背景的小說《高雄故事》給我。

第一部的《高雄故事 再見,東京》就有四本書。我想,足夠我用幾個月的時間好好宅在家,認識從歷史而生的盤根錯節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懂得,那些關於自由、開放、多元的美麗與可貴。
---


李衣雲:台大社會系、社會學研究所、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博士。現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。

在「看漫畫孩子會變壞」的社會污名下成長,卻始終堅持與漫畫為伍,數十年不變,現為台灣難得一見的同人女教授、漫畫研究者。

*註一:同人女:原指進行同人誌創作的女性群體,後泛指創作與欣賞一切耽美文學與美術作品的女性

延伸閱讀: